一定要记住,不要去给别人买,你自己都舍不得买的东西,学会把人情当人情看,不要把人情当作恩典!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2:09 点击次数:139
图片
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,给别人送自己都舍不得买的东西?比如,舍不得买某款大牌香水,却把它当作生日礼物送给闺蜜。这一类人,往往也会把别人的人情,当作莫大的恩典。图片
在电视剧《天道》中,有这么一句话:“不要用你舍不得给自己的买的东西,去讨好别人。那不是情分,是愚蠢”。知恩图报并不是一件坏事,但不必以过度牺牲自我为代价。那些需要过度讨好才能维持的社交关系,或许从来就没有存在过。图片
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如果一个人总是给别人买自己舍不得的东西,同时又把人情当恩典看,多半是以下三种情况。图片
一、讨好型人格:别人永远比自己重要在心理学中,有个概念叫做“讨好型人格(People Pleasing Personality)”;指的是将别人的感受与需求放在第一位,而自我的感受与需求则被忽视的一种人格。讨好型人格的主要特征是,总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来为他人着想。图片
比如,尽管自己学习工作非常忙,但当别人提出请求时,没有勇气说不,而是再为自己增加一项负担。又比如,当周围人过生日时总是精心准备礼物,而却不会特意为自己庆生。对于讨好型人格来说,别人口中对自己的“好评”,比活出自我更重要。这种心理的形成,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创伤。图片
当个体在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的无条件关注时,就会试图通过“讨好”来博得父母的关注。宁愿通过压抑自我的需要来满足父母的期待,来获得他们的夸奖和认可。与父母的这种相处模式,也奠定了成年后与他人交往的基调,也就是通过不断地讨好来赢得或维持一段关系。图片
二、低价值感与低配得感从本质上来说,将自己舍不得买的东西送给别人,又或者把别人的人情当恩典,都是低价值感和低配得感的表现。相比起自己,别人更配得上那些更有价值的东西。而因为对自己认知过低,觉得自己不值得,才会将别人的小恩小惠当成恩典。在心理学中,配得感指是个体对于自己应该得到什么的信念,来源于个体清晰的自我认知和足够的自信心。图片
配得感强的人,他们相信自己能配得上一切,无论是物质上的,还是精神上的。他们会优先考虑自己的感受,认为“先爱己后爱人”。面对别人善意的帮助时,也会更倾向于同等价值的交换,而非为此过度付出。而配得感低的人,则会优先考虑别人的感受,认为别人而非自己值得拥有一切。在日常生活中,就表现为对别人比对自己更好。图片
三、爱自己,是终身浪漫的开始相信每个讨好型人格的人,都对这句话深有感触:如果有一天,让你说出所有你喜欢的人的名字,你需要多久才能想到自己。这也是讨好型人格不利于个体的原因,尽管你爱他人超过爱自己,但却得不到对方同等的反馈。甚至于,对方会由于这种自轻自贱式送礼的方式而看轻你。图片
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绝对不取决于送了多贵重的礼物,而在于你自身的价值。心理学认为,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。很多“讨好型人格”的朋友都非常疑惑,为什么我对TA那么好,但却没有任何回报呢?你对待别人的方式,并不是决定对方如何对待你的关键。图片
对方对你的态度,由你本身的价值、你们之间的交情和对方的动机的决定。如果你觉得你的付出,没有得到应有的回馈。那只能说明,在对方眼中,你是个低价值的人。在人际关系中,对送礼的投资,远不如对自己的投资。因此,与其亏待自己讨好别人,不如专注于自我的提升。当你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人时,你的存在对他人就是一份礼物。图片
总而言之,正如《无声告白》中所说,“我们终其一生,都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,活出真正的自己”。在余生中,先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放在首位,心有余力之后在去考虑他人。-The End -作者-猫头鹰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